点击人数 Hit Counter

11/23/2009

走进历史,回到从前的八丁燕带 Bestari Jaya Bersejarah

八丁燕带新村是位于雪州瓜拉雪兰俄县内的一个小镇,从吉隆坡向西方走大约一个小时车程,经过甲洞,双溪毛儒和依约新村,便可到达八丁燕带。

●油棕业发展史:
油棕原产地为非洲。荷兰人於1840年将4棵油棕苗移植至爪哇茂物植物园,这是油棕首次东渡。当时是作为观赏植物。1870年,油棕植根於新加坡植物园。1911年,比利时农业经济学家M. Adrian Hallet在苏门答腊开辟东方第一个油棕园丘。1911至12年,法国人Henri Fauconnier由苏门答腊运来一批油棕苗,种在通往他在雪兰莪的咖啡园的道路两旁。1917年,Fauconnier在雪兰莪八丁燕带开辟大马第1个油棕园。1925年:大马油棕园面积为3,350公顷,第2次世界大战前增至 20,000公顷。www.oomoney.com/cold_eye/new_cold.../buy_plantation_stock/


。育智华小校史

1934:
本区一群华裔热心人士创办育智华小。校址乃在八丁燕带大街门牌29号。初期,全校学生只有数十名,教师一位。发起人包括:郑庆忠、凌云初、邱玲记、郑美金、陈元春、林而松、仰发成记、梁定芹、张传采、孙成焕、李国山等人。

1942-1945:
日军南侵,本校停办。

1945:
本校获得社会热心人士大力资助,在现址建立新校舍,并于同年迁入新校舍上课。当时,掌校者为陈樵校长。

1950:
吴鸿洙校长掌校,当时人数约有200人,6间课室。杨芝华、陈庭荫、陈加里、林载、林有土、郑金福、郑金准、郑礼鸾等加入董事部大力推动学校发展。

1957:
王瑞华掌校,当年获得吉隆坡人镜白话局设莅临表演粤剧筹款,兴建4件新课室,立刻解决学生在狭小课室上课现象。以后几年,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1960:
郭尚杰接任校长职位,并委任邓绍基为副校长。本校学生人数已增加到600余人,教职员共22名。在此段时间内,教育部曾拨款兴建一间办公室,四间课室,本校另以旧材料重建四间课室。此时,学校各方面设备渐趋完善。

1971:
郭尚杰校长病逝,邓绍基升任为校长,并委任陈汉为副校长。适逢锡矿业蓬勃发展,商家纷纷在距离8里外的Berjuntai Tin一带设立采矿公司。那是Berjuntai Tin公司、Pacific Tin公司、陈升共采矿公司。

1972:
学生人数已增至782名,上下午班共18班,教师27名。采矿公司的设立为育智华小带来历史性的全盛时期。学生人数因此增至782人,学校分为上下午班共18班,教师27名。多年来,学生在学术及体育竞技方面,在县内表现十分特出。

1977:
邓绍基校长高升后,梁运谦校长上任。

1981:
本校三机构联合发动筹款,兴建一间图书馆﹑一间音乐室。当时幸蒙雪州行政议员潘查丽哈大力协助,得政府拨款十二千令吉。另得本区各界热心人士慷慨捐助,此项工程在1981年完成。


八丁燕带土生土长的“刘森”右图八十岁透露,记得在1937年,八丁燕带还是一个山区,当年的街上只有区区数十间“亚答”屋和数间杂货店,人口只有数百人而已,而“亚答屋”后面全都是树胶园,当时的居民都是靠“割胶”为主,居民使用的油都是购买或自己提炼的“椰油”,也因为那个时期“马共”一些附近如,乌吉巴东的居民也开始移居八丁燕带,那时候八丁燕带就旺盛起来,新村后的橡胶园也开始发展建屋,当时的土地都是免费的,到了1941年,也开始建了数间店,以前建的建筑物也有“一号店和二号店”之分,一号店就是全砖,二号店时半砖,不过在1960年一场大火都把二号店烧毁了。


此照片摄于1956年,在1960年被一场大火灭吞噬,下图为重建后现在的样冒。

他接着说当年如果要前往瓜拉雪兰莪就要行使一条黄泥路或前往吉隆坡只有行使“万桡”路而已,因为当年通往依约的道路还没开发,他还记得当年的"COC和GTC两间印度人的巴士公司,全天只有两趟,但是在不远的园丘Tanamaram也有个火车站,也能够直接通往Kuang新村。到了1942年世界大战,日本霸占马来亚三年八个月,抗日军也就是“马共”因为和政府谈判破裂后就回到他们的森林大本营。


当年的八丁燕带人口大约三千多人,以华裔占大多数,其次是印度人,巫裔占最少,这里可以说是“陈家天下”,无论是政党,社团,学校负责人都是姓陈。



左图为七十年代拿督公庙和警察局

五十年代,这个山城的中心,以两排店为主一条大约四百米长的大街。大街左右的后面都是住家,街头是拿督公庙和警察局,地方议会办事处,街尾的另一端是华小和印小,当时的育智华小共有三百多位学生,学校后方就是一个公用草场,草场后就是一大片树林,树林后也就是一条雪兰莪河,环境优美,空气清新。

马共“黑区”
50年代的八丁燕带还是马共“黑区”居民来往万绕和吉隆坡路段是不准许随带任何药物。以防接济马共分子,警察常在上述路段突击检查,若发现任药物将被充公。有时巴士半途会被马共分子载停,所有搭客被令下车,然后放火烧车。当时的八丁燕带没水没电,家家户户都是使用煤气灯和建有的水井还有大水缸储雨水,直到1960年十二月,八丁燕带开始大放光明,有了电流,也有自来水供应,使居民的生活大大改善,活得更舒适。

八丁燕带大水灾
1960某个月,八丁燕带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水灾,超过二十间低区店铺都被淹没,因为当时的店铺都是以三尺砖和木板建造的,不幸中的大幸这场水灾没有造成人命伤忙。

八丁燕带是一个朴实无华,自然景色迷人的小山城,这里有三个特点,第一男女老少都是以华语沟通,第二是八丁燕带以出产锡米名闻世界,第三所有白事,村民不分党派,团结一致,都把白事做得很完善,而这里的村最大的社团——益群俱乐部,最长主办的就是篮球赛,大部分的村民在晚饭后都会前往育智华小观看球赛。

右图为六十年代八丁燕带篮球代表八丁燕带新译名








"Batang Berjuntai"译名是在1960年由当年的育智华小副校长“邓昭基”译名为八丁燕带,因为当年大家都以“八登仁茶”(福建话)称呼,也是一位通讯员的他决定把它改名为“八丁燕带”。“八丁”比喻人丁旺盛,“燕带”是指“安适的地带”,所以“八丁燕带”意思是人丁旺盛的安适之区。八丁燕带译名至今也成为有意义又顺口的地名了。

513事件

1969年5月13日是马来西亚的“国耻日”也就是第四届全国大选落幕后,当时以华裔为主的反对党在多个城市举行胜利大游行,惹来一些极端份子的不满,就在513集体在吉隆坡秋杰一带发动示威,开始,烧店铺,烧车,伤人,受害者都是一些商人,由于事态严重,中央政府马上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全国戒严。八丁燕带也不例外,所有村民都躲在一间店铺楼上,以防一些极端分子来滋事,在不久后,这历史上的“五一三”事件也告一段落,大家才放下心头大石。

锡矿业

全盛时期,八丁燕带共有十三艘铁船运作,独立以后,一度更是全国最大锡产业区,早前锡矿是由华工开发,并在二十世纪初形成了八丁燕带街。

1970年代,锡矿业开始衰退,80年代国际锡价大跌,八丁燕带锡矿纷纷关闭,而现今的雪兰莪工业大学,其前身就是昔日八丁燕带的铁船公司的开采地。


1970年大水灾
1970年12月尾,也就是我刚满月的那一天,雪隆发生了历史上罕有的大水灾,幸好八丁燕带是处于一个高山地带,不受水灾侵犯,而一些住在底地区的居民也被送往救灾中心,育智华小当时也是唯一被征用为救灾中心,另外一些甘榜的友族也被小艇送往八丁燕带集中。


八丁燕带的名字有历史价值,但所有前政府突然改了Bestari Jaya.

其实早前“BATANG BERJUNTAI"(八丁燕带)位于偏远山区的小镇,本是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镇,我们的小镇生活一向来都很平静,也许是环境的原因,日子好像走得慢极了,有点步入永恒的味道,但自从07年的一场朴选过后,发展迅速,也使到我们的无名小镇(八丁燕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小镇生活是如此的简单,质朴,如此令人憧憬和向往!什么时候,城市中的人能戒掉对高消费和高排放生活的追求,能有一份好的心境如这一个小镇也让其它城市中的人一样热爱我们的生活,热爱我们的环境

感谢村民提供资料和照片与网络资讯。

11/17/2009

屠妖节施增贫老 MESRA RAKYAT HARI DEEPAVALI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十五日(星期日)

八丁燕带人民公正党 Kg Jawa Selangor 支部主办一年一度屠妖节施增贫老,当天派发了一些日常食品如,米,油,盐之类,共有一百多人受惠,而出席嘉宾有,(Penghulu) Tuan Hanis,村长何润康,县议员Thirumuthi 和国会议员代表陈乙铭。

公正党支部主席 Muniandy 致词时说,主办此次活动主要目的是帮助一些贫苦居民,好让他们能够度过一个快乐的佳节,他也借此机会恭祝他们屠妖节快乐。

县议员Thirumuthi 致词时说,能够成功主办此次活动也要感谢雪州州务大臣卡立的拨款和地方上一些领袖的配合,才能有机会帮助一些有希要的人。
(Penghulu) En.Hanis 致词时说,希望地方上的一些领袖能够在不分种族和在未来主办多一些有利以民的活动,毕竟村里还有很多希要帮忙的贫民。




公正党支部主席 Muniandy (左) 赠送纪念品给(Penghulu) Tuan Hanis





村长何润康接受纪念品




左三为县议员Thirumuthi ,公正党支部主席Muniandy,(Penghulu) Tuan Hanis ,筹委会与贫民合影

11/14/2009

Name of Batang Berjuntai


Bestari Jaya (formerly Batang Berjuntai) is a town in Selangor, Malaysia. It is located in Kuala Selangor district.

History

Old name "Batang Berjuntai"

"Batang Berjuntai" means a dangling branch in Malay. There used to be a railway line connecting Batang Berjuntai with Batu Arang and onwards to the mainline of Malayan Railways at Kuang. The line between the town and Batu Arang was dismantled by the Japanese during World War II and never reconstructed.

New name "Bestari Jaya"

On 2007 the name Batang Berjuntai was renamed "Bestari Jaya" due to censorship by the government, as "batang berjuntai" had phallic connotations.

Educations

Sekolah Kebangsaan Batang Berjuntai
SJK Tamil Bestari Jaya
SJK (C) Yuk Chih
SMK Sultan Sulaiman Shah
SMK Raja Muda Musa
SM Teknik Kuala Selangor
Universiti Industri Selangor

MAP OF BESTARI JAYA(BATANG BERJUNTAI)